欢迎访问 纪委在线网!
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城区跨塘桥至清名桥古运河段,两岸人家枕河而居,仍然保持着江南水乡风格。 应威 摄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全长约41千米,是大运河唯一抱城而过的河段,有着“千里运河,独此一环”的美称。其中,黄埠墩经西水墩至清名桥长约6千米的古运河两岸,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景观丰富,请随我们边走边看,了解古运河景观背后的人与事。
1
正气浩然黄埠墩
位于无锡古运河主航道中的黄埠墩,是古芙蓉湖遗留下来的一处小岛。古芙蓉湖,又称无锡湖、射贵湖。它的面积虽大,但水深较浅,而江南地区又温热湿润、雨水充沛,故芙蓉湖水灾频发,百姓深受水患之苦。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楚国以黄歇为相,封其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十五年后,黄歇请求改封于江东,考烈王许之,春申君遂筑城于历山(惠山)之西。
为解决周围水患问题,他率人“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挖湖筑塘时,留下了一个土墩,实际为惠山伸入水中的余脉,后人遂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以纪念黄歇治湖之功。黄埠墩因名人登临而遐迩闻名,除了春申君黄歇外,还有文天祥等人。
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春,21岁的文天祥坐船,沿运河赴都城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中途夜宿于黄埠墩,对此地风光留下了印象。此次科举考试,有六百余人登科,文天祥高中状元,由此入仕,但他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前往赣州任知州,其间“谏诤有风烈,治郡持节,廉明有威”,一时为世人所传颂。彼时,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面对元军的进逼,已是气若游丝,文天祥挺身而出,毁家纾难,募兵应战。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满朝文武惊慌失措。刚刚被擢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的文天祥临危受命,作为使臣赴元军大营议和。在元军大帐中,面对主帅伯颜,文天祥慷慨陈词:“吾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非所惧也!”伯颜钦佩文天祥是位英雄,劝说文天祥投降,遭到拒绝后,文天祥被扣留,押解北上大都。
路过无锡时,为防止有人劫夺,元军将船停泊在四面环水的黄埠墩。无锡百姓闻之,纷纷聚集于运河两岸,持香跪送,哭声一片。回想起二十年前赶考时经过这里的往事,文天祥热泪盈眶、感慨万千,遂赋诗以明志:“英雄未死心为碎,父老相逢鼻欲辛。夜读程婴存赵事,一回惆怅一沾巾”,这首《过无锡》记录下文天祥当时的心情,春秋时代赵氏孤儿的故事,让他想到自己存亡继绝的使命。
近三百年后,明万历元年(1573年),海瑞来无锡拜谒位于惠山史家弄内的顾可久祠,并作诗《谒先师顾洞阳公祠》,对老师“三生不改冰霜操”“世德尚余清白在”的名节极为景仰。据史料记载,海瑞亦曾登临黄埠墩,观望临水面山的美好景色,他喜欢这里的景色,为岛上环翠楼题写“环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
2
百年传承西水墩
从黄埠墩出发,沿着古运河往东南走,经过运河公园、江尖公园等地,在古运河与梁溪河交汇处是西水墩。西水墩四面临水,形如岛屿,历史上与黄埠墩齐名。宋朝抗金名相李纲、遂初居士尤袤等,都曾在西水墩上建过宅第、园林,是古运河上一方“风水宝地”。
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西水墩上曾建有西水仙庙,祀主为明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保护百姓而殉难的义士何五路等三十六人,后于明万历年间迁往惠山听松坊。清顺治年间,西水仙庙改祀明天启初年的无锡知县刘五纬,又称刘侯庙。刘五纬在任期间,为太湖渔民申冤,体察百姓疾苦,修筑鹅子岸,用三年时间治理无锡西北隅芙蓉圩水患,使周围三乡旱涝保收。刘五纬后来蒙受不白之冤去职,民众缅怀他的功绩,立庙祀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水墩上的风云故事仍在继续。近代,凭借良好的市场基础,加之善于利用运河提供的各方面便利条件,棉纺织业、面粉业、缫丝业等民族工商业在无锡得到迅猛发展。古运河及支流两岸工厂林立、热闹非凡。因此,古运河也被称为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的摇篮,而两河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让西水墩一带成为无锡民族工商业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1900年夏,近代民族企业家荣德生从广东走水路回乡,途经香港在码头等船时,看见工人装卸进口面粉的场景,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当时,国外进口的“洋粉”几乎垄断了中国面粉市场。荣德生到上海后,与兄长荣宗敬合计,决定在无锡开办面粉厂。荣氏兄弟与父亲的好友朱仲甫集股筹办面粉厂,买下西水墩作为厂址,取名保兴面粉厂。
1902年3月,保兴面粉厂建成投产,后增资扩股,改名为茂新面粉厂。此后不久,荣氏兄弟又在西水墩南合股集资创办了振新纱厂。荣氏企业规模越做越大,成为国内赫赫有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荣氏对无锡的近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除了创办民族工商业外,他们对公益事业十分慷慨。据统计,他们在无锡本地兴办了1所大学、1座藏书近二十万卷的图书馆和11所中小学校。1934年,荣德生将亲友为他祝寿的六万元礼金全部捐出,修筑了横跨五里湖的宝界桥。此后直至抗战爆发前,荣氏在无锡、常州等地集资建造了大小桥梁88座。作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荣德生、荣宗敬靠实业兴国、护国、荣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荣氏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优良家风密不可分。在明朝,《荣氏宗谱》中就有《家训十二则》,其中强调了为人要笃实、诚信、勤廉。建于1919年的荣家老宅承德堂,在荣德生的书房里高挂“戒欺”二字匾额。荣德生将“戒欺”作为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一生信守不渝,颇为世人称道。1926年,荣德生主编《人道须知》,其中第四卷对“廉”进行了专门阐述,并用大量古今实例明辨廉之真伪。
荣德生四子荣毅仁在14岁时曾写下《自策铭》,铭凡八章:孝悌、仁慈、立品、慎交、治事、养性、勤俭、知足。短短七百余字,字字箴言。如勤俭这一章,他写道:“起家勤俭,败业由奢。山犹可移,况富贵耶!”“无欲则刚,何必咨嗟!”荣毅仁如此写,亦如此做。他的衣服经常是破了补一补再穿,他还教育子女:“一千间房子,我们也只能住一间,成百张凳子、沙发,你只能坐一个,所以生活上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像浮云一样,主要的还是看实业,看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荣毅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严明的纪律,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今天,西水墩一带的荣氏工业遗迹得到活化利用,吸引了许多游客。昔日的茂新面粉厂旧址,成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讲述着前贤实业救国、勇于创新、应时而动、与时俱进的故事。
3
清名桥上忆廉臣
从西水墩继续往东南方向行,人声鼎沸处,便是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清名桥,原名清宁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单孔石拱桥。
据记载,清名桥是当时无锡寄畅园园主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二人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清道光年间,因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而改名为清名桥。
秦氏是江南望族,涌现出秦观、秦金、秦毓鎏、秦邦宪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秦金,是无锡寄畅园首任园主。《明史·秦金传》记载,他“为人乐易。及居官,一以廉正自持。在户部,尤孜孜为国”,深孚众望。
彼时,人们在营造园林时,竞相攀比,奢侈之风盛行。秦金则反世风而行,将克勤克俭的人生追求融入到园林的设计营造中,在方寸天地间,经营出朴素淡雅的风格。他将园林命名为“凤谷行窝”,意为凤栖之谷中一个临时的安乐窝,不仅诠释着自己的归隐之乐,也为子孙留下一方可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乐土。
秦金之后历经两代,族人秦燿继承“凤谷行窝”。因遭人污蔑而被革职回家的秦燿,将经营天下的丘壑与情怀倾注于园林的改旧筑新。他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的诗句,将“凤谷行窝”更名为“寄畅园”。虽寓意寄情山水之间,但秦燿从未忘记“行善”和“读书”的祖训,告诫子孙要把园林当作“习静之所”。在此良好的读书环境下,在家风的熏陶下,秦氏在科举考试中连连取得优异成绩,成为美谈。
历史上,清名桥曾在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经历了多次重建。位于清名桥东侧的《重建清宁桥碑文》,记录了清名桥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建的过程,碑文撰写者的名字是邹一桂。
或许,许多读者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邹一桂是在无锡出生成长的贤臣,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画家,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他的多幅画作。他于雍正五年(1727年)获殿试二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历任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礼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
纵览邹一桂的为官历程,正直是其本色。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担任贵州学政期间,他上书请求整治贵州科考弊端。乾隆七年(1742年),邹一桂任礼科给事中。清代设置了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湖南巡抚许容因诬陷同僚被撤职,但不久他又获得了湖北巡抚的任命。邹一桂认为此人狡诈,不能担当此职,上书要求将许容撤而复出的理由诏示天下,以明赏罚之规则,使“国法昭而吏治有所率循”,最终朝廷收回成命。乾隆十一年(1746年),邹一桂在大理寺任职时认真办案,反对草菅人命,多次纠正冤案、错案,并对监狱管理进行整顿。
邹一桂一生为官谨慎负责、公私分明。清末民初文人徐珂所著《清稗类钞》中,有一则“邹小山谨慎”的轶事。邹一桂能诗善画,尤擅工笔花卉,间作山水,常在内廷值班侍奉雍正。一天,尚在潜邸的弘历(即乾隆帝)让内侍托他画幅画。邹一桂虽早与之相熟,但他谨记自己的职责是服务御前,非谕旨不能随便替皇室成员作画,遂婉言拒绝。弘历不怒反喜,认为他公私分明、处事谨慎,弘历即位后,对其信任有加。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邹一桂获准致仕回乡。乾隆帝南巡之时,还去看望了他,并赐“画禅颐寿”匾额。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运河的水更清了,对于运河文化的挖掘与展示也更加丰富。我们一路沿着无锡古运河,从黄埠墩走到西水墩,再到清名桥,由景及人,由人而延伸到文化,眼前呈现的是波涛滚滚的运河水,迎面感到的是不断吹拂的清爽风。(作者:沈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