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委会议

“‘双争’有我 家风传承”2023年河北省善美家风故事选登

  • 时间:2023-12-02
  • 文章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 作者:佚名

  你是我的眼

  齐蕴光

  大约在小学三四年级,因为总是得到老师额外的关爱,我隐隐感到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好奇的我,开始从父母那里一点点了解他们的故事。

  父亲1974年参军入伍,来到涞源这个小山城。入伍后,父亲表现优异,被列为提干对象,却因一场工程爆破意外改变了人生轨迹。由于伤情严重,他做了开颅手术,两只眼球被摘除,切除了一个半肺叶,经历十数次手术和几天几夜的抢救,终于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体内还残留了十多块大小不一的碎石。

  时至今日,坚强的父亲从未向我们提起他曾经历过怎样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年轻的他不甘心一辈子成为别人的累赘,下定决心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受伤后的两年里,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盲文,阅读速度甚至超过常人。研读了几十万字的医学教材,父亲掌握了中医基础知识和推拿按摩技术。部队特地为他设置了一间按摩室,二十多年间,他在这里服务上万人,小小的房间挂满了锦旗,收到很多封感谢信。父亲向所有人证明,他虽然看不到了,但用精神和意志守护了心灵的眼睛,感受到生命的光芒。

  1981年,母亲听说了父亲的事迹,两人的爱情也悄然而至。每每提及,母亲总是憨憨地笑着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啊,就是觉得嫁给军人光荣。”

  虽然父亲不曾见过母亲的容貌,但在他的心中,母亲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也是他的眼。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区,生活尤为不易。母亲挑起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从早到晚,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收拾着家里的角角落落,张罗着一家的柴米油盐。闲暇时,母亲会给父亲读书读报,这个习惯坚持了一辈子,也悄然影响着我们。

  夜晚是全家人集体学习的时间,父亲摸着盲文学习推拿,母亲在一旁为我们辅导功课,等我们都睡了,她开始自学财会。每次见到下班后她兴冲冲地回家,我们就知道,不是得了先进,就是她的账本又被评为范本。

  在父母的督促和感染下,我们从没放松过学习。我和妹妹先后取得博士学位,爱人和妹夫也攻读了博士学位,这个大家庭成了名副其实的“博士之家”。

  我留校任教后,父母很少问及我的工资收入,他们最关心的是我能不能讲好课。直到从教第三年,我获得全军信息化教学一等奖,他们才算放了心。我转业到了纪委工作,他们又担心我能不能适应地方工作。我更不敢懈怠,五年里四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还荣立了三等功。

  2018年,我和爱人响应号召先后参加了驻村扶贫工作,一走就是好几年。父母知道我们放心不下年幼的儿子,坚定地说:“踏实工作,家里有我们呢!”疫情防控期间,在父母的鼓励下,爱人主动请缨,去了任务最艰巨的一线支援。社区志愿防疫工作,我都积极参加。当我们获得优秀驻村工作队员、先进抗疫医务工作者、最美志愿者等荣誉时,我想对父母说,这荣誉也有您二老的一半啊!

  四十年间,我从未听父亲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说得最多的是“感恩”,感恩组织的关怀,感恩朋友四邻的照顾,更感恩上天赐给他的眼——我的母亲。

  有人说,家风是一本书,写满中华民族的智慧。父母为我们树立的忠诚、坚毅、乐观、勤俭、勤学的家风,就是一本无字的典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灵,塑造着我们的人格。这无比珍贵的财富,我们必将世代相传!

  (作者单位:河北省纪委监委驻省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

  “蓝盔”爸爸

  邢丽娟

  “妈妈,我同学的爸爸也是军人,他的爸爸经常过来接他放学,我的爸爸已经好久没有接送我上学了,我的爸爸去哪儿了?”从幼儿园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女儿一边哽咽,一边问我。

  面对孩子的疑问,我告诉她:“爸爸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了让遥远的非洲小朋友和你一样过上安定的生活,正在执行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当天晚上,刚值完勤的爸爸,还没有摘下“蓝盔”就拨通了视频电话,女儿破涕为笑,高兴地喊了一声“爸爸”。

  通过视频,女儿了解了南苏丹的风土人情。当她看到茅草堆砌的破旧房屋、泥泞的道路、光着脚丫子没有鞋穿的皮肤黝黑的孩子,惊奇地瞪大眼睛说:“这里的房子怎么这么破呀?这里的孩子为什么有的没有穿衣服?”

  爱人告诉她:“南苏丹是一个年轻的非洲国家,贫穷落后,这里常年内战,人们缺衣少食,生活非常艰苦。”

  女儿深受感染,动情地说:“他们太可怜了,没有干净的衣服和鞋子,没有好吃的,我和他们比真是太幸福了,把我的衣服和好吃的分给他们吧!”

  第二天,女儿到幼儿园后,就对那位同学说:“我爸爸去了非洲,那里很穷,小朋友们很可怜,没有吃的喝的,爸爸是去帮助他们了。我的爸爸头戴‘蓝盔’。”此后,女儿每天计算爸爸回家的时间。

  孩子的爸爸名叫谷俊峰,2022年12月6日,作为中国第9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部队的一员,踏上了非洲的红土地,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到达任务区以后,他们先后完成了赴格麦扎等地长巡任务,累计行程5000余公里。他们在临时行动基地开展医疗服务,为当地村民送医送药。非洲地区疟疾横行,许多老人和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而落下后遗症,有的甚至失去了生命。中国维和部队的到来,极大缓解了当地医疗资源的短缺。他们为当地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等,改善了学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他们还教孩子们学习中文,把和平、希望的种子埋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儿子现在上高三,明年参加高考。因为是寄宿学校,他每个月只能回来两天,回来后会主动帮我做家务,接送妹妹上兴趣班,会跟爸爸分享取得的进步和感悟,讲述在学校遇到的挫折。爸爸告诉他:“做难事必有所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相信自己。人生就像马拉松,高三就是那最陡峭的坡道,在这段路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坚持到终点,你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从视频中看到南苏丹的生活环境和战火硝烟,儿子感慨地说:“明年我要报考军校,将来和爸爸一样,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财政厅)

  我的二姑奶奶

  宋家卫

  “我从小就喜欢做好事,做了一辈子。”说这话的,是我的二姑奶奶宋瑞平。

  从上小学开始,雷锋的故事就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她立志以雷锋为榜样做好事,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照顾家里的三位老人。每周她都会去帮老人洗衣服、修指甲、剪头发。

  1982年,二姑奶奶结婚嫁人,因二姑爷爷工作的原因,她跟着去了衡水。刚来到衡水的二姑奶奶一无所有,跟着二姑爷爷一家住进了筒子楼,就一间屋、一张单人床,一家四口中三个人要打地铺睡觉,做饭只能在楼道里。后来,二姑奶奶为了挣钱,开始给单位搞卫生,每天四点就得起床,一干就是一天。

  1987年,二姑奶奶开始收废品。尽管家里条件不好,但她从不缺斤短两,人们都信任她,愿意把废品卖给她。她告诉我,收废品收了这么多年,收到过不少贵重物品,有房产证、现金等,她全都物归原主。“我还收到过一张1982年的存款单,赶紧找到失主还给人家了,咱可不能拿昧心钱。”二姑奶奶坚守诚信,多年来只赚良心钱。

  二姑奶奶很早就开始当志愿者做好事。她用收废品赚到的微薄收入帮助贫困家庭,给抗战老兵送米面油,走进敬老院、学校等开展志愿服务。

  “我做这些好事,就是想给社会、给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一些帮助,能帮一点是一点。”二姑奶奶告诉我。

  她曾连续六年看望抗战老兵张俊英老人,老人早已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二姑奶奶说,这位老人是真正跟鬼子拼刺刀的英雄。每次老人该理发或想她了,都会给她打电话,她每次去都会买些礼物。感觉老人屋里夏天特别闷热,她自掏腰包给老人买了空调扇。

  今年8月份,武强县部分地区遭了水灾。当时受灾的群众都集中到武强中学,二姑奶奶第一时间捐了4000元钱。“遇到老百姓需要帮助的时候,咱一定伸出援手。”二姑奶奶告诉我,当时她还去给受灾的老百姓义务理发,最忙的时候六把电推子全用完了电,从早晨一直忙到中午。

  二姑奶奶说:“一开始是自己做,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就发动大家一起做,让大家都来参与,这样一来,咱们这个和谐社会就更好不是。”正因如此,她入选了“时代新人·河北好人”2018年度人物,荣登2018年3月“中国好人榜”。

  在二姑奶奶创建的“爱心书屋”里,我拿了一部分她获得的荣誉证书摊开在桌子上,发现一张桌子根本放不下。她说:“我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我感觉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在二姑奶奶的影响下,我们这个大家庭都非常热心肠,年轻一辈的叔叔、姑姑都加入志愿者协会,经常去孤儿院、敬老院等开展志愿服务献爱心。

  现年64岁的二姑奶奶依然充满干劲,带领着志愿者们整理书屋、给村里的老人理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每次看着她在小院里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中都满是敬意。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马晓伟

  作为一名80后,从小在部队大院生活,是最幸运也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我周围都是像父亲一样穿着橄榄绿的军人,他们身形挺拔、走路带风,声如洪钟、铿锵有力,行事一丝不苟、有板有眼。我将军人视为偶像,以父亲为荣。

  小时的我,身形柔弱。在部队大院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把我当成一名小战士,督促我每天跟着士兵们去拉练。每次锻炼后,父亲看着我“求饶”的小眼神,就会慈爱地抱起我说:“女孩本就柔弱,只有身体强健才能更好地学习生活,才能像男孩一样保护自己,保护别人。”父亲的“魔鬼”式训练让我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培养了我像男孩子一样不服输的冲劲。父亲对我的训练,让我感激至今,受益终身。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这是父亲在老房子客厅里悬挂的一副对联,也是我家的家训。自我记事起,父亲要求我每天坚持读书写字。在父亲的教导下,我3岁之前就能背诵三百首唐诗宋词。

  当我开始学习书法,父亲经常纠正我的下笔和力度。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写字如做人。他说:“写字就像做人一样,腰杆要挺直,下笔要有力,字写得要有精气神,就跟做人一样,要饱满有生命力。字要一笔一画地写,路也要脚踏实地地走。”

  从军二十余载的父亲,后来转业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他长期在外工作,每月能回家几天就已经很不错了。每到假期还有各种任务,但他从不因奔波劳累而抱怨。父亲常常讲述他从农村靠着自己走出来的辛酸坎坷,时常告诉我:做人要保持善良、对人真诚,厚德载物、吃亏是福。虽然父亲业余时间很少,不能像其他家长那样全身心陪伴我,我依然觉得父亲是伟大的。

  大学毕业时,我想让父亲帮着找个安逸的工作,当时父亲和我进行了一次简短但语重心长的谈话,他说:“你要凭自己的本事找到自己的方向,我没能力也不会帮你。”我很委屈,埋怨他是个不合格的父亲,父亲不解释,背手离开。

  后来我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考试、穿上警服,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从事和父亲一样护佑百姓平安的工作。他欣慰地笑着对我说:“这才是我老马的闺女!”看着父亲会心的笑,我突然理解了父亲,他用自己的人生信条告诉我: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坚实地走。

  现在,父亲经常“喋喋不休”叮嘱我,“工作中要坚持原则,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做事要严谨认真,不能敷衍”“要和同事搞好关系,团结合作才能出战斗力”……听着父亲的这些话语,我逐渐理解了“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里的深意。

  爱国爱家的情怀、崇文尚武的精神、坚韧顽强的作风、向上向善的美德……我要将父亲教给我的,作为家风代代传承下去。

  当我的孩子也像我小时候一样摇头晃脑地背诵诗词,撒娇求饶又活蹦乱跳地练习跆拳道时,我自豪地告诉父亲,看,这不就是小时候的我吗?

  家风,正在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代代传承。

  (作者单位:河北省女子监狱十四监区)

  家风是润物细无声的传承

  吴 静

  在我的记忆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父母之间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论。那时,我的小叔刚开始做烟酒批发生意,为了拓宽销售渠道,他找到我的母亲,提出今后长期为母亲单位供货的想法。母亲答应他会想办法帮忙,让他等消息。

  后来这事被父亲知道了。在他们的争论中,我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你虽然管着财务工作,但你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戚谋私利,公家的便宜咱们一点都不能占,这是底线!”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说小叔和母亲单位有业务往来的事。母亲退休后重病住院期间,她们单位的许多同事前来看望,都会说上一句:“你妈妈干工作,任劳任怨,坚持原则,从不为自己谋私利。”

  现在,我也在从事财务工作。还记得我把自己要转到财务岗位上的事告诉父亲的时候,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静,你妈妈做了一辈子财务工作,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没给咱家抹黑。现在,你也要从事这个工作了,你要永远记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工作中,一张不该报的发票都不能报,一分不该拿的钱也不能拿,一定要注意公私分明,为单位理好财、管好账。”

  当时听了这话,我还不以为意,心想:干财务工作也不用如履薄冰吧。

  那时,网上购物刚兴起,有段时间,我迷上了网购,家里三天两头都会收到我从网上淘来的东西,其中大多数都是可有可无的非生活必需品。

  有一天,父亲跟我说:“你最近总往家里买一些没用的东西,花钱比平时大手大脚了,你每天面对公款,可不要动了不该动的心思。人的物质欲望多了,贪欲会越来越大,如果钱又赚得不多,就容易走歪路。”

  父亲的话羞得我满脸通红,但也如一针清醒剂,让我明白了贪欲是走向腐化堕落的第一步,“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一晃眼,我干财务工作已经18年了,始终牢记父亲的谆谆教诲,工作中以父母为榜样,踏实工作,努力学习法律法规,读懂吃透政策,严格按规定报销,合法合规使用财务资金,牢固树立“慎独”意识。

  正所谓,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家风崩坏是许多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作者单位:河北省妇联)

  父亲的土地,我的讲台

  王文燕

  父亲静静地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

  我问:“爹,睡着了?”

  父亲睁开眼说:“没睡,不困。”

  我把1000元钱塞在他手里,他赶紧把钱推给我,说:“给我钱干什么?”“爹,拿着吧,这是奖金。”“奖金?”小脑萎缩、反应迟缓的父亲这次却回得很快,“啥奖金?”在土地上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父亲,从没有得过奖金。

  我笑着说:“中秋节,我奖励您种地的。您让我吃上新鲜的黄瓜、豆角、西红柿、嫩棒子……”听到这些,父亲的脸上漾开一抹灿烂的笑容。

  20年前,父亲得了脑梗,来到县城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怕留下后遗症,给儿女添麻烦,摸索出一套锻炼程序,每天按规划完成,身体恢复得很好。

  身体好起来的父亲开始种地,在荒坡开垦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种上玉米、黄豆、黄瓜、西红柿、豆角……每当自种的蔬菜、嫩玉米上桌,父亲就用骄傲的口气说:“自己种的菜比买的新鲜,吃着放心。”

  有一次我开车去学校,看见父亲走在人行道上,高高瘦瘦的,一肩扛着铁镐,一手提着铁锨,走路缓缓的、轻轻的,就像秋天枝头的黄叶,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看着这样的父亲,我的眼眶溢满泪水。我反对父亲种地,觉得他劳累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他却说这就当锻炼身体,每天泥里来、土里去。

  春天到了,父亲又开始了新一轮耕作。

  有一天中午,到吃饭的时间,父亲还没回来,我就去地里找他。走上一个小山坡,看见父亲正在刨地,身子弯成一张弓,双手挥动着铁镐,铁镐在阳光下划出一道亮闪闪的弧线,在半空高高扬起,瞬间落下砸进泥土。父亲双臂用力往上一提,新鲜的土翻出来,顺势一抹,土块摊平。父亲又弯下腰,一只手拄着镐柄,一只手伸进土里摸出一块小石子,抬手扔出很远。汗水在父亲的衣服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圆圈,在阳光下很显眼。

  我看着心疼,忍不住有点气恼地说:“爹,咱真没必要这样辛苦,没有多少收成,更没必要这么认真,随便种种得了,也不指着这吃饭。”父亲一边清理镐头上的泥土,一边头也不抬地说:“那可不行,你哄它,它哄你。”

  “你哄它,它哄你”,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仔细想来,父亲种地,不只是享受春种秋收,更是在践行自己的人生哲学——活着就要创造价值,付出才能有收获。

  父亲种了一辈子地,种地早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热爱土地,相信土地,精神和土地交融,心灵和土地对话。

  土地对于父亲而言,一如我的讲台。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母校教书,转眼三十年。经常被别人问起:“王老师,还教课呢?”我笑着说:“我喜欢教课。”

  讲台是我的人生舞台,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同时,我的生命也被照亮。

  岁月在讲台流逝,生命被讲台塑造。我越来越敬畏这讲台。为了这讲台,拿起不管教了多少遍的课文,也会像解读新课文一样,让文章在心里复活,传递给学生有生命温度的理解;为了这讲台,绞尽脑汁寻找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让学生学起来易懂好记,喜欢上精妙的语言文字;为了这讲台,五十多岁还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以开阔的视野、坚定的信念,引领学生向未来。

  八十岁的父亲站在大地上挥舞着铁镐,是诠释生命;五十多岁的我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也是诠释生命。父女的生命在这里血脉相通。原来,在大地上辛苦劳作一生的父亲,早已悄无声息地给我的生命打好厚重的底色。

  (作者单位:保定市涞源县第一中学)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3-11/30/content_9105905.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