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在线网!
曾子:孝悌忠信传家远 修齐治平德业兴
曾子(前505—前435),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这里不仅有“宗圣”曾子后人世代居住的曾府,在距县城20多公里的南武山南麓,还有一处专门纪念曾子的曾庙。
无论是在曾府还是在曾庙,为数众多的门楼牌坊上,大都悬挂着缅怀先祖、教育后辈的楹联,其中一幅为“孝悌忠信传家远,修齐治平德业兴”。这副楹联,突出强调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齐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风的集中体现。正是受这一家风的熏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书写了精彩篇章。
曾子出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的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曾点耕作农田以维持生计,母亲上官氏居家纺织,操持家务。«庄子·让王»中描述曾子:“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衣不蔽体,家徒四壁,其家境贫寒,由此可见一斑。
曾子十分注重修身,在孔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三省吾身”的修身准则。«论语·学而»记载了曾子每天必须自我反省的内容:为别人谋划、办理事情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表现?老师传授的文献有没有认真复习?“三省”,是多次反省之意,代表的是一种内省的态度和有过必省的精神。君子践行仁义,就应当每天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以“礼”律己,将道德修炼贯穿于日常行为之中。
曾子不仅在理论上系统阐发了儒家的“孝”观念,将孔子的孝论作了进一步的扩充和提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道学说,还努力践行孝道,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孝子。他每天晚上都为父母铺好被褥,早晨定时探望,嘘寒问暖,在饭食上更是没有半点马虎。曾子认识到随着年岁的增长,父母来日无多,与其等到父母百年之后才准备丰盛的祭品祭拜,还不如在双亲健在的时候诚心奉养,及时行孝。因此,曾子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却能尽己所能,细心周到地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曾子奉养父亲曾点的时候,每餐一定都准备酒肉;撤除的时候,一定要问剩下的给谁;父亲若问“还有剩余吗?”曾参一定回答“有”,以让父亲满意。
曾子尽孝,不仅赡养父母的身体,更在养志,即让父母精神愉快。曾子认为,孝子必须尽心尽力使父母心里快乐。他认为,对父母来说,食山珍、衣绫罗不一定会感到快乐,只要子女能够常伴左右、虔敬有礼,哪怕每天粗茶淡饭也会甘之如饴。
曾子十分注重教育子女,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杀猪示信”的故事。据记载,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妻对孩子说:“你回去吧,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曾妻从集市上回来的时候,看到曾子逮住猪崽正要杀。妻子上前制止说:“我只不过是哄孩子的一句玩笑话,难道你还当真要杀猪啊?”曾子很严肃地对妻子说:“孩子现在还小,处处都学大人的样子。你说杀猪给他吃,如果做不到,就是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学欺骗。”曾子最终说服妻子,实现了诺言,也让儿子学到了诚信的美德。
在曾子言行熏陶和谆谆教诲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等人,不仅通过勤学修身成为了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家,还很好地传承了孝悌家风。
曾元,曾参长子,字子元,任鲁国兵司马。曾元恪守孝道,注重养亲。«孟子»记载,曾元养曾子,也一定每餐侍奉酒肉,并注重陪伴父母。在曾子弥留之际,曾元和弟弟们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聆听曾子的临终教诲。
曾申,曾参次子,字子西,在儒家经典的传授方面具有一定地位。曾申不仅对礼制非常精通,而且也主张因时而变,审慎择取,使礼具有更大范围的适应性,也更贴近日常生活, «礼记·檀弓»记载,鲁穆公的母亲去世,鲁穆公专门派人去问曾申:“应该怎么办丧事?”曾申答道:“以哭泣来表达内心的哀痛,身穿丧服来纪念父母的恩情,为父母守丧时每天只喝点稀饭过日子。这些原则,从天子到庶人都是相同的。至于用麻布做幕,那是卫国的习俗;用绸布做幕,是鲁国的习俗,这种小节倒不必尽同。”在曾申看来,国家礼俗不同,只要严守治丧大节,其他小节可以自己参酌使用。
淳厚家风,福泽绵延。在两千多年的传承之中,曾氏族人受益于良好的家风,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
曾子四十一代孙曾致尧,是北宋开国后南丰曾氏第一个进士及第的人。曾致尧以忠孝、清廉著称。他把遵从父母的训诫作为尽孝方式,其为宦期间,以清贫自守。据记载,当曾致尧迁光禄寺丞、监越州酒税后,回乡看望母亲,亲族乡邻看到曾致尧衣冠破旧、仆马瘦弱,都议论纷纷。但是曾致尧的母亲却非常欣慰,说:“贫而见我,是我荣也。若黩货而归,贻吾忧矣。”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下,曾致尧的七个儿子,全都学有所成,登进士第。
北宋著名散文家曾巩,是曾致尧之孙,曾子四十三代孙。曾巩也以孝悌、仁义著称。曾巩虽然长期在外为官,但他并未因此而忽视自己为人子、为人兄的责任。他孝敬继母,对弟弟妹妹严格教育,他的弟弟曾肇、曾布以及妹婿王无咎、王彦深都在他的督责下,进士及第。得益于此,南丰曾氏77年间,出了19位进士,名声大震,成为与汉代华阴杨氏、唐代河东柳氏齐名的名门望族。
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也是曾氏后裔的佼佼者。曾国藩把孝悌放在很重要的位置,非常看重家庭成员间的和睦。在曾国藩家书里,写给弟弟们的信是最多的,可见他对兄弟之情的重视。
时至今日,曾氏家族已传至八十余代,后代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在这一绵延不息的传承中,虽然众多曾氏后裔已断了联系,但孝悌、耕读的家风依然有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