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在线网!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传统德目的现代阐释(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历史和现实也都反复证明,从政者有德行,社会才会风清气正,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作为传统道德规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承发展而来,每一种德目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境界,蕴含着深远的智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这些德目既传承中华文明血脉,又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高标准和内涵,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入体会、继承其中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礼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向来知书达礼,以诗礼传家。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中国古代是如此地受重视。有些人觉得,古代的礼可能只是一些无用的繁文缛节。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领会到“礼”的真正精神。那么礼的真正精神是什么?
我们认为,礼其实是指有礼有节,遵纪守法。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界限。简单地说,就是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养成为人处事不过分、不越界的习惯。
现在很多人谈到“礼”,总想到送礼、讲人情、拉关系。这都是因为对“礼”的认识不正确导致的。一些领导干部们手握权力,容易在觥筹交错、利益交换中对“礼”形成错误的认知,把“礼”等同于礼金、礼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作风问题。比如有的干部红白喜事虽不请客却收礼,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有的送礼和收礼穿上“隐身衣”,礼品册、电子礼品卡等花样繁多。巨大的人情关系网,把一些人网在里面。你来我往,彼此间有着还不清的人情债;你有圈子,我有圈子,大家竞相找圈子、入圈子,人际关系因此变得复杂庸俗。传统的礼德精神逐渐被污染,变成了收受贿赂、贪得无厌的遮羞布。
因此,我们必须要回到经典中,去还原“礼”的真实面目,遏制住打着“礼”的幌子搞不正当交易的歪风邪气。《群书治要·礼记》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可见,在中华文化中,礼是秩序的代表,其核心是“敬”,是对人、事、物怀有诚敬之心的外在体现。
对于个人,礼意味着礼仪教养。它不仅是与人交往的尺度,也是自身道德涵养的体现。对于社会,礼意味着法纪法规、条例规范,是对秩序的维护,也是对人们的保护。对于天地万物,礼意味着诚敬有度,表达的是对万物生灵的敬畏。因此,礼的实质,是知敬畏,守规矩,遵法纪,有教养。今天的各种纪念庆典活动、国礼互赠等等,都是传统礼德的体现,发挥着社会教化的作用。虽然时代在不断前进,但是中国人对和谐有序的向往永远不变。
义
义,并不是简单的兄弟仗义或是江湖义气,而是崇尚正义,合于时宜。
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义,就是人最正确的道路。人生道路有千万种选择,有的走向光明,有的却以深渊为终点。身为领导干部,身居显位,手握权力,面对的诱惑和考验远比一般人要多。在各种诱惑考验的环境下,领导干部要走得远,心里必须要有一杆秤,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合于道义,要走人生的正道,不坠入贪求财富、攀附权势的深渊。
《群书治要·礼记》曰:“义者,宜也。”义还蕴含着合乎时宜、进退得当的深意。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处事的智慧。那么如何才能合乎时宜呢?就是要如同古人一般,发扬“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做到与时俱进。党员干部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干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这样的话,不仅会跟不上时代、做不好工作,而且会贻误时机、耽误工作。与时俱进不当口号喊,而是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这便是循义而行,是中国人合乎时宜的传统智慧。
循义而行,领导干部还应勇于担当,积极做事,推动改革创新。而对于改革,一定要把握好一点:成功的变革,都不是单纯的改变,而是承续与建设并重,既扎根于历史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变法变革,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承续了原来合理、积极的因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正是传统义德的真谛。
廉
廉,是一种廉洁无私,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有的人认为,廉就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和约束,是一种限制。但事实上,它更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让大家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群书治要》记载了公仪休的故事,他就很明白这个道理,非常主动地去保持自己的清廉德行。公仪休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鲁国当宰相,有很多人来讨好他。但是他为官清廉,对属下要求也很严格,从来不收礼,也不与民争利。公仪休很喜欢吃鱼。有一次,有人就投其所好,送他鱼吃。但是公仪休却拒不接受,派人把鱼送了回去。送鱼的人就问:“我知道您爱吃鱼,所以特意选了一些上好的鱼送给您,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答说,正是因为自己爱吃鱼,所以今天不能接受对方的鱼。身为宰相,自己爱吃鱼,自己去买不就好了吗?但是如果今天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会因为受贿被关进监狱,那还能再吃到鱼吗?这就是公仪休的明智之处。他深切地明白,廉德并不是别人对他的约束和要求,而是保证自己走得长远幸福的根本所在。因此,公仪休不需要别人监督,自己主动远离腐蚀诱惑,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眼下的一些落马官员失节失守,这些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欲望无穷,欲壑难填。欲望的膨胀必然导致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化,道德修养滑坡,言行举止失范,最终栽进罪恶的泥潭。领导干部若想保持自己思想的纯洁性,必须要建立起不想腐的道德自觉,把“廉”字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做到讲规矩,守纪律,涵养自身的廉洁之气。
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晏婴曾说:“廉者,政之本也。”古人早已认识到,官员的廉洁是政体延续的命脉所在。廉不仅是保护领导干部们的一个重要护栏,也是保证国家兴盛繁荣之所在。每个领导干部的作为都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自觉主动地去提升自己这方面的德行。
耻
耻,是一种道德自觉。什么叫知耻?在知道自己的过失时会产生羞耻感,从而改正过失。因此,羞耻不仅是一种情感,背后也暗藏着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
《论语》里记载,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意思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非常重要的。《孟子》也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连羞耻心都丧失了的人,都不配被称作人了。人只有知耻,生出惭愧之心,勇于改过,才不会做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不礼、不义、不廉的事情。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知耻更是做官做人的底线。只有不断反省,解剖自己的思想,才能知有所不足,唤起改过自新的勇气,激发出自我改造的巨大力量,提升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管子》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如果大家都做到了礼义廉耻,那么社会上下就会秩序井然,每个人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尔虞我诈、歪风邪气自然也就没有了。管仲的这段著名言论流传千古,即使是到了今天,这段话依然道出了对个人修身、社会发展十分有益的见解,让人深受启发。(刘余莉 郭家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