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在线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纪委会议

深度关注 | 神舟出征 会师天宫

  • 时间:2022-11-30
  • 文章来源:宁夏纪委监察网
  • 作者:佚名

  

  

  1.jpeg

  11月28日,执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费俊龙(中)、邓清明(右)、张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决胜之年,关键之战。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11月29日23时08分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组成,费俊龙担任指令长,将开启6个月的在轨工作生活。

  今年是完成空间站建造的决战决胜之年。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发射在即,本次任务有哪些看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三舱三船组合体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6名航天员将“面对面”在轨交接

  11月28日11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三名航天员身着深蓝色航天服,步伐矫捷地走上讲台站定,并向台下的记者挥手致意。这是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首次亮相。

  对这一乘组来说,承上启下的任务节点意义非凡。“太空出差”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无一不是挑战。“在为期半年的飞行中,我们要进行更多的在轨试验,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尤其是出舱任务将更加繁重,路径将更加复杂。因此,我们在地面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通过训练,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完成好这一次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棒。”费俊龙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神舟十五号任务的首要看点,可以用两个“3+3”概括——“三舱+三船”“三人+三人”。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的组合体。“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100吨,航天员的生活空间也将达到前所未有的100多立方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电总体主任设计师南洪涛告诉记者。

  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在太空“会师”,“面对面”进行在轨交接,堪称本次任务的“吸睛”亮点。在轨交接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相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两艘飞船停靠,6名航天员共轨生活近一周,这对于空间站的环境控制和再生生保系统的载荷能力提出了考验。”南洪涛说,在空间站设计之初,研制团队就考虑到了6个人的共轨状态,并完成相关试验验证,可以确保航天员共同在轨舒适生活。

  “我们见面之后会有什么礼物,暂时先保密吧,等我们见面的一刻,一定会有更大的惊喜。”在记者见面会上,张陆为太空“会师”留下悬念:“我也希望能和全国人民共同分享我们相聚的幸福和喜悦,最后,祝愿天地之间的你们和我们——隔空遥相望,千里共婵娟!”

  在轨轮换期间,两个乘组将完成空间站组合体与物资状态以及实验项目的工作交接。之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作为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后到访的首个乘组,神舟十五号乘组将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对航天器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量会大幅增加。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除日常维护照料空间站外,航天员将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期间,计划实施3-4次出舱活动,并将首次使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范围也更为广泛。

  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值寒冬暗夜时分,“开空调”“穿棉衣”为火箭保暖御寒

  西北大漠,寒风凛凛,塔架高耸。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蓄势待发,将护送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入轨。

  作为中国第一型载人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被誉为“神箭”。30年间,该型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执行了从神舟一号至今的所有载人飞船和目标飞行器发射任务。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秦曈向记者介绍,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执行此次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的飞行可靠性评估结果为0.9895。作为新批次火箭,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共有45项技术状态变化,进一步提升了火箭可靠性和发射概率,从而更好地为空间站任务服务。

  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值寒冬暗夜时分。这几天,发射场夜间最低气温降至-20℃,直逼火箭发射最低温度条件,是载人发射任务有史以来环境温度最低的一次。

  “低温环境对处于室外的发射场设施设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给飞船和火箭等飞行产品的空调保障增加了难度,也让发射场供配电等能源供应系统面临考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洪志说。

  发射塔架外面风雪交加,塔内却明亮温暖,火箭表面温度有将近9℃,这样的温度也可以满足火箭内部元器件对于温度的需求。

  “在空间站建造阶段,我们发射场对塔架的空调进行了全面升级,配备了热泵、机组电加热和风管电加热系统。经过两次调试之后,加温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发部门工程师李鹏冲说。

  针对神舟十五号船箭组合体将在低温严酷环境下执行任务的情况,发射场地面设备已进行全面更新改造,科研人员对发射场配置的两套整流罩内送风设备保障性进行确认,并约定按照温度上限进行送风。同时,针对待发段可能出现的送风温度偏低的故障情况,制定了风险控制预案,根据情况开启推进贮箱地面电调温等,保证飞船返回舱和推进舱推进剂温度满足发射要求。

  不仅开空调送暖风,工作人员还为火箭穿上了“棉衣”。“火箭系统也在重要部段采取了粘贴保温层的措施,可以说有足够能力满足任务发射要求。”秦曈说。

  中国空间站首次同时停靠两艘神舟载人飞船,给飞船身份识别和在轨控制带来新挑战。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乘组轮换期间,空间站将通过不同的对接总线代传两船遥测,确保两艘载人飞船信息传输的唯一性和正确性。空间站系统将同时向两艘载人飞船通风热支持,送风量根据两船不同热环境进行合理分配,且可根据需求进行分档调节。同时,针对两船同时停靠的情况制定了协调匹配的紧急撤离策略,全力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跑出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

  “神舟十五号乘组很幸运,因为他们上去的时候,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已经完成,空间更大,当然挑战也更大,任务也更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局高级工程师肖莉说。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此次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在19个月内,密集实施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工作,如期完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堪称完美,中国载人航天是如何做到的?

  靠的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空间站建造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在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发来贺电,与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亲切天地通话,在空间站建造的关键阶段,提出‘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精心实施,确保发射任务圆满成功’的指示要求,这些为工程全线奋勇拼搏、夺取成功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强大动力。”季启明说。

  靠的是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飞天梦,不仅仅是自己的梦。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背后是全国数千家单位、几十万科研人员如齿轮咬合般的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托举我们飞天的,是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在这里,向所有的中国航天人致敬,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我们一定圆满完成好这次任务。”邓清明说。

  靠的是自立自强自主创新。我们突破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部组件和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靠的是科学高效的工程专项管理。我们始终坚持系统工程理论指导,强化顶层设计与总体先行,坚持技术、进度与资源的有机统一,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确保空间站建造任务高效推进、连战连捷。

  靠的是精神传承和优良作风。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坚持弘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不怕吃苦、迎难而上、顽强攻关、无私奉献,特别是近三年,克服新冠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确保了空间站建造任务顺利实施、如期完成。

  ……

  建造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就组装完成,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厚重沉淀与强大实力,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

  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浩瀚太空书写忠诚,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生生不息

  心怀梦想,眼有星辰,神舟十五号即将踏上光荣的远征:“我们也有足够的信心坚信,在浩瀚的太空必将留下更多、更远我们中国人探索、利用太空的光辉足迹。在这里,请祖国和人民放心,我们一定圆满完成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我们准备好了!”

  在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三位航天员中,费俊龙参加过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邓清明和张陆都是首次飞行。其中,不少人都为邓清明的入选感到格外高兴。

  为了这一刻,邓清明准备了近25年。

  邓清明今年已56岁,是唯一没有执行“飞天”任务又仍在现役的首批航天员。1998年1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邓清明成为14名首批航天员之一。那一天,他庄严宣誓:“英勇无畏,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奋斗终生。”

  2003年,邓清明完成了全部140多个科目的训练与考核,具备了独立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能力。此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备份”生涯。

  邓清明始终保持高强度学习和训练,高速旋转的离心机训练、连续7天保持负6度卧姿的头低位卧床训练……在训练的科目、时间、内容、强度以及考核标准上,备份和主份一视同仁。

  无论主份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25年一次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有过失落,也有过泪水,但他从来没有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作为航天员,坚守飞天初心、永不停歇训练,是我的常态更是我的姿态。”邓清明说,他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却没有准备好。对他来说,“无论年龄有多大,能够被祖国需要就是最幸福的!”

  在中华民族的追梦征途上,飞天勇士叩问苍穹无疑是最精彩的华章之一。自从杨利伟把中国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太空,中国航天员接续飞行,载人航天事业生生不息。

  2020年10月,我国完成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选拔,包括7名驾驶员、7名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需开展8大类、近百项、400余个科目的训练,经过两年多的刻苦训练,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基础科目和大部分专业技术科目的训练内容。

  “按照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续任务规划,部分第三批航天员已开始后续任务的针对性训练,不久的将来,他们将会陆续加入空间站任务的飞行乘组,并逐渐成为主力军。”季启明说。

  为满足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发展的需要,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今年9月全面启动,计划选拔12至14名预备航天员,并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预备航天员选拔分为初选、复选和定选三个阶段实施,目前正在开展初选阶段的工作。

  每一次对太空的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开始。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登月任务实施方案已经形成,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原文链接:http://www.nxjjjc.gov.cn/xbnxjw/yw/202211/t20221129_6622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