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纪委在线网!
巩义市纪委监委推动打造“清风楼栋”,让居民在家门口接受廉洁文化熏陶。洛阳市涧西区组织辖区年轻纪工委书记等组建党风廉政建设宣讲“轻骑兵”,把宣讲场地从“大礼堂”搬到“小广场”。尉氏县组织社区干部在尉氏县两湖街道小西门社区微廉教育站接受廉政教育。
“各位村民早上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杜甫拒受织成锦’的故事……”每一个早晨,巩义市北山口镇白河村的“小喇叭话廉洁”节目总会如约而至,崇廉倡洁的理念伴随着广播飞入村里每一个角落。
放眼更为辽远的时空维度,十年来,在中原大地上,一记记反腐铁拳、一项项有力举措,推进全省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纪法保障。
坚强保障,首先是做实监督职责、推动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翻开省纪委常委会会议记录本,清晰记录着十一届省纪委近一年时间30次专题学习的重要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要决策部署,一以贯之,坚守始终。这是省纪委常委会执行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制度的具体体现,也是省纪委监委强化思想引领、狠抓政治建设的鲜明印证。
近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把高质量监督作为立身之本,做实做细监督基本职责、第一职责,立足监督职责再强化、监督力量再融合、监督效果再提升,落实《河南省纪委监委政治监督工作指引(试行)》,聚焦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等全省重点工作跟进监督,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中既当“监督员”又当“战斗员”,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把政治责任、纪律作风落实在仓廪丰实处、大河安澜中。
坚强保障,体现在狠抓作风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笑脸——
“查得好!私自把自家儿子评为贫困户,不像话!”时至今日,提及查处栾川县合峪镇庙湾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村委会原主任董某某违纪违法案,当地群众仍拍手称快。近年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一手抓领导干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一手抓基层干部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深入治理民生领域的“微腐败”、打掉包庇纵容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搬走妨碍惠民政策落实的“绊脚石”,让人民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
惩治“微腐败”离不开作风建设。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聚焦隐形变异,创新监督方式,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坚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一锤接着一锤敲,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简”“减”同志关系、“严”“严”组织关系。
坚强保障,离不开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三不腐”——
“看过这些案例后,我深受警醒,对自己岗位上的廉政风险更加了解。今后,我一定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9月29日,刚刚在林州市纪委监委警示教育示范点接受了警示教育,该市供销社党员干部王培丽深有感触地说。
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今年1—8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4.8万件,立案2.1万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万人。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惩、治、防”辩证统一关系,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贯穿到正风肃纪反腐的全过程各方面,既重拳出击、正风肃纪让人不敢腐,又完善制度、健全法治让人不能腐,还加强思想教育、固本培元让人不想腐,努力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方”的综合效果。
坚强保障,根本靠推进纪检监察改革、淬炼执纪铁军——
时光回溯至2018年2月1日,随着红绸缓缓拉下,河南省监察委员会的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全省三级监委全部按期组建的基础上,省纪委监委充分发挥合署办公体制优势,统筹用好纪法“两把尺子”,实现“形”的重塑、“神”的重铸。同时,既擦亮“探头”又高擎“利剑”,以向省管国有企业和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派驻纪检监察专员为标志,派驻机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以落实政治巡视巡察要求为依托,省市县三级党委实现一届任期内巡视巡察全覆盖。
彰显改革效能需要本领高强的铁军。始终铭记打铁必须自身硬,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响鼓重锤、自我革命,扎实开展“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活动、“学党史、悟思想、强担当、重执行、树形象”自身建设提升行动等,突出全员培训、实战练兵,夯实基层基础,提升“三化”水平,加大严管严治、自我净化力度,淬炼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过硬、绝对可靠的纪检监察铁军。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了推进清廉河南建设重大部署,从多领域有序推进、次第铺开。在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推动下,中原大地的政治生态将会持续优化,清廉文化深入人心,社会风尚正气充盈,不断擦亮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清廉名片”。
【专家点评】
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坚强保证
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 郭献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纪检监察工作对标中央要求,持之以恒纠治“四风”,以案促改不断深化,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标本兼治综合效应逐步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明显成效,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了坚强保证。
工作作风得到全面改进。印发《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若干意见》,为全省党员干部守规矩、转作风、保清廉提供具体遵循。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把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作为纪律审查的重要内容,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作风建设成效不断巩固拓展,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严的氛围不断强化。深化运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方针方略,制定《关于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的意见》,强力查办案件,深化以案促改,加强警示教育,推进清廉河南建设,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彰显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成果。
党内监督体系日益健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在全国率先建立和推行市县党委巡察制度。强化政治监督,做实专责监督,贯通各类监督,全面提升了监督治理效能。
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2018年省市县三级监委顺利挂牌组建,全面完成派驻机构改革,2019年省市县三级纪委监委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全部到位。通过健全工作制度、理顺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加大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力度等,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服务中心大局更加有力。我省纪检监察工作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服务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中心工作落实落地,在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营商环境、换届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充分体现了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职能作用。(记者刘勰整理)
【亲历者说】
转隶融合催生“化学反应”
省纪委监委第十二审查调查室副主任 王歌琳
2018年1月,伴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进程,我从省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转隶到省纪委监委。4年多来,我切身感受了改革带来的效能提升,也亲身经历了转隶带来的能力锤炼。
回想转隶之初,由一名工作20多年的检察干警“变身”为纪检监察干部,身份角色的转换让我免不了心生忐忑,但组织的关怀让我很快放下心来。省纪委监委精心安排培训“套餐”,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讨论等方式,集中“充电加油”,让我们在能力提升的同时吃下“定心丸”,有效推动了人员融合、业务融合和感情融和,实现“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的转变。
监察体制改革好比“双剑合璧”,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对我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办案质效有了显著提升,办案理念有了进一步转变。
记得转隶不久我经手的一起案子,办案对象曾经做出了不少成绩,却没能经得住利益诱惑,最终受到了严惩。他后悔的眼泪、痛苦的表情,让我永远也忘不掉。在查办大案要案之外,我们还要有更高的责任担当和工作追求——教育挽救干部,修复净化政治生态。所以,我们在案件查办环节就注重把握“惩、治、防”关系,认真整理案件材料,为警示教育准备素材,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确保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方”的效果。
回想4年多的经历,变化的是岗位和职务,不变的是责任和忠诚。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要以更高标准、更严纪律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党章党规党纪和宪法法律法规,切实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过硬、绝对可靠。(记者刘勰整理)
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范县张庄镇纪委书记史乃鹏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县乡纪委工作。过去,乡镇条件有限,有的乡纪委存在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清晰、履职不规范、发挥作用不到位等问题。现在好了,通过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改变了我们之前人员少、财力薄弱的窘况。我们的工作劲头更足了,群众的获得感也更强了。
以我所在的濮阳市为例,乡镇纪委实现了“六有”“五统一”,即有办公室、信访接待室、电子监控室、约谈室、谈话室、阳光办公室,统一办公场所、标牌标识、人员配备、办公办案装备、办案经费保障,同时在制度方面进行了规范,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
特别是我们建成了“面对面”视频接访系统,群众在镇纪委就能实现与市、县纪委连线交流。去年9月,一位老大爷来反映村干部盗卖水泵问题,情绪非常激动。我们通过视频第一时间连线县纪委监委信访室,与县公安局法制室负责人一起与他“面对面”线上交流,督促派出所按程序立案侦查,迅速将违法犯罪问题查清,大爷很满意。就这样,一个话筒、一个摄像头、一套系统,做到了“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加强“三化”建设,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履职尽责,进一步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近年来,我们把监督的“放大镜”聚焦在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变“坐等上门”为“主动下访”,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比如,我所在的张庄镇临近黄河,有22个滩区村,在去年分批次开展的整村搬迁中,镇纪委围绕人口认定、旧房拆除、新房分配、资金发放等环节主动监督、靠前监督,始终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保障了10个搬迁村2233户8271名群众挪出“水窝子”,实现“安居梦”。(记者刘勰整理)